4月26日,“小文物·大时代”第三季暨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100周年倒计时一年活动在农讲所纪念馆举行。
活动现场,一批最新征集的文物藏品首度亮相;8位学员的后人现场向馆方捐赠藏品;馆方还宣布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100周年倒计时一年活动正式启动。

农讲所学员后人现场向馆方捐赠藏品
启动系列活动迎接100周年
“小文物 大时代”是农讲所纪念馆于2021年推出的品牌项目,以馆藏文物为切入点,借助多媒体传播形式,萃取红色文化的基因密码,增强红色精神的当代传承。该项目被写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

活动启动仪式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三季活动也拉开了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序幕。
1926年5月3日,第六届农讲所在番禺学宫举行开学典礼。这是历届农讲所中规模最大、招生范围最广、学习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届。毛泽东在此时期对农民运动的一系列深入研究和实践,为此后他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馆方介绍,在未来一年里,农讲所纪念馆将组织一系列主题性活动,包括广州农讲所档案资料汇编整理出版、学术座谈会、大型专题展览等,为传承和弘扬农讲所的红色历史文化做好准备。
新征集藏品填补资料空白
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广州农讲所共举办了六届,培养了80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
2023年,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启动了“历届教员学员足迹寻访项目”,寻找全国各地农讲所教员、学员后人,征集农讲所教员学员相关文物资料和口述历史资料。
两年来,该项目新征集学员藏品1200余件(套),大大充实了纪念馆的馆藏,填补了一批学员资料的空白。纪念馆也搭建起更为完善的教员学员资源联络网,为更好地研究、利用这些文物和资料提供了保障。

展出一批新征集藏品
农讲所纪念馆馆长颜晖表示,征集项目得到了农讲所教员、学员后人的大力支持。
教员、学员后人们互相联络、沟通,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线索。许多后人将家中珍藏数十年、上百年的物件捐出,化私为公,让“小家”的个体记忆成为“大家”的历史记忆。

学员谭作舟的家书
活动现场展出了多位革命先辈的遗物,包括第二届学员黄杰穿过的衣服、用过的藤箱,以及他送给友人梁鸿睿的三弦;第三届学员王岳峰用过的锁,赖松柏佩戴过的清远农会会员证章;第四届学员丘世柱用过的喜鹊寿桃纹端砚,何青魂用过的彩绘花鸟纹手提木箱;第五届学员谭作舟的家书,罗严用过的铜字格;第六届农讲所旁听生罗以文读过的阮啸仙著《中国农运动》等。

旁听生罗以文读过的阮啸仙著《中国农运动》
展览中还展出了第二届学员梁伯舆用过的厘戥秤和他读过的医书《少林寺真本跌打万应良方》,以及第四届学员王旺兴的信用合作社社员证。
值得一提的是,梁伯舆与王旺兴是农讲所唯一一对“学员伉俪”,结业后梁伯舆作为中央特派员前往南海县工作,王旺兴留在广州跟随区梦觉工作,后调往南海县从事妇女工作。

严庆瑶在农讲所用过的木箱
此外,展览中还能看到第三届学员严庆瑶在农讲所用过的木箱,以及他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严庆瑶的女婿梁伟民是农讲所第四届学员。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革命精神的代代相传。
学员后人代表分享红色故事
在活动现场,黄杰、梁伯舆与王旺兴、赖松柏、冯兆潮、严庆瑶与梁伟民、萧一平等8位学员的后人向农讲所纪念馆捐赠了藏品,馆方负责人向他们颁发了捐赠证书。

现场文物捐赠仪式
在随后举行的“家国星火故事沙龙”环节,黄杰烈士曾孙黄宏能,严庆瑶烈士曾外孙、梁伟民孙子严伟堂,赖松柏烈士孙子赖秋明,谭作舟烈士侄子谭中武,钟灵侄孙钟新华,冯兆朝儿子冯德养,宋中兴孙女宋惠敏,张献筹孙子张维琅,舒国藩外孙女包芸,罗以文儿子罗穗生10位学员后人代表发言,分享家族红色故事。

学员的后人代表分享家族红色故事
严伟堂表示,“大约100年前,那些年轻的名字从这里响遍中华大地;100年后,我们又相聚在他们当年出发的地方。我们作为后人,为他们感到骄傲。”
张维琅介绍,当年父亲就是带着捐给农讲所的这个小算盘,一方面传递情报,另一方面为党组织筹集经费,“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年代,他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跟着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

活动大合影
钟新华表示,捐给博物馆的手稿,是当年钟灵在如豆的油灯下,一点点手写下来的。它让我们看到,共产党人的精神不仅在金戈铁马处闪耀,也在为人民服务的细微处流淌。
谭中武表示,这些遗物不仅让我们看到他们对革命信念的坚守,也让我们看到他们对后辈的希望,“如果他能看到他为之奋斗的国家和民族是如此的兴旺,他一定会非常地欣慰。”
沙龙环节结束后,学员的后人们共同向馆内的毛泽东同志塑像敬献了鲜花。
文 |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柯楚彬图 | 主办方提供
编辑:梁善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