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从“林泉坐忘”到“既耕春圃”,李学明中国画作品展开幕

发布时间: 2025-04-27 19:07:00

4月26日,“意无尽——李学明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一活动由中国美术馆、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承办,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原副部长,国家文物局李学明是当代中国人物画领域极具文化品格和艺术个性的代表性画家。原局长李群,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左中一,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潘义奎主持。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6日。

“意无尽——李学明中国画作品展”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中,商重明/摄。

李学明是当代中国人物画领域极具文化品格和艺术个性的代表性画家。展览共计展出他的代表性作品100余幅,均为画家从艺经年的精品力作,画作分为“林泉坐忘”“湖山放怀”“念兹乡土”“既耕春圃”四个部分,呈现出画家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履痕和成就,这也是迄今为止李学明艺术世界最全面的一次呈现。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潘义奎主持开幕式时介绍,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专门题写了展名,对画展给予高度评价。吴为山认为,李学明的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将乡土记忆、山水哲思、文人风雅,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既延续了文人画写意传统,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林泉坐忘”之《湖上行乐图》(局部),主办方供图。

作为山东同乡和画坛同道,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在致辞中表示,看一个画家成熟与否,第一要看其是否有独特的语言,再看功夫和修养。李学明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绘画面貌,找到了“自我”。同时,他的笔墨、造型、书法以及章法、构图、概括能力等非同一般。从他的杂记、随笔包括题画诗句中,则可以看出他下过了功夫,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巨德致辞时表示,观李学明的画,能真切感受到他有一颗慈悲之心,不管是瓜果蔬菜,大树小鸟,老翁小童,在他眼里和笔下无高下分别。从这一点来看,他具备艺术家的纯真天性和情怀。另外,李学明的画简约、简括、简微,线条和书法充满张力,营造的意境可游、可望、可居。他心态清澄,把自己的心灵安放在与古人、古意相汇的地方,深深扎根传统。

以下内容节选自李学明所著的随笔集《画余闲话》,已获得出版方授权刊发。

《画余闲话》,李学明 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25年3月版。

古人说,“砚为文房最要之具。”所以,砚也是文人最爱之物。自古至今世间爱砚者多矣!

古时爱砚的文人多有佳话流传至今。如李后主、米芾、苏东坡、金冬心、高凤翰、齐白石等,他们爱砚成癖,嗜砚如命。如苏东坡,曾看上了他的好友米芾的一方紫金砚,于是便借来把玩品赏,竟喜欢得舍不得归还了,并嘱咐好他的儿子,等他驾鹤西去时,让砚与他同住那方“卧牛地”下。米芾知道后很不乐意,随之追回。于是,后世便有了米芾著名的《紫金研帖》。更有意思的是,苏东坡小时候与小朋友在庭院里刨坑挖土玩,无意中竟刨出一块石头,遂拿给他的父亲老苏看,老苏擦拭干净,光洁如玉,其形酷似一方砚台。老苏高兴异常,遂命名为“天砚”。世间传说苏东坡是“文曲星”下凡,所以造物主遂赐给他这方“天砚”。有了这方“天砚”,中国文学史上便升起了这颗耀眼的明星。此中的奥妙与蹊跷,实在是让人难以说清。

“湖山放怀”之《江山开画图》,主办方供图。

苏东坡的好砚之癖,扬名后世,也令文人雅士欣羡敬慕。所以后来有很多画家画了“东坡爱砚图”。坐对这些“爱砚图”,还是任伯年的那幅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

苏东坡这一生不知为他的砚或朋友的砚题写了多少砚铭。他写得最令人难忘的是那篇“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一嘘而泣,岁久愈新。谁其似之,我怀斯人”的砚铭。这篇砚铭,仿佛是为天下所有的砚写的。让人读后浮想联翩,感慨万千。让人想到一方砚石的出世,需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和心血的付出。此中也隐含了天下的珍宝是稀少的、有限的,因为有限所以为珍的道理。说到这里,让人自然想到,造物所赐世间的珍宝、灵物总是有定数的,人们向大地索取当适可而止才是。

“念兹乡土”之《故乡良辰》,主办方供图。

但如今并非如此,由于受某种东西的驱使,人们几乎想把天地间所有的珍宝一股脑地采尽挖绝换成银子算完。不信你走遍全国的文化用品市场,满眼都是砚台、章料、玉石等。但当你审视这些“珍宝”时,它的制作款式和雕工,可以说大多是俗陋不堪,令人心生厌恶。说实在的,假如这种文玩放到你的文房里,马上会使文房庸俗不堪。这种对待天地间有限的“天物”实是不公。古人对待天地间珍贵的东西,爱得真切,玩得有格。清代“扬州八怪”里的金冬心,爱砚成癖,他自称“百二砚田富翁”还诙谐地调侃自己——“富翁者,田舍郎之美称也”。他不仅藏砚,而且喜制砚。

我尝冥想,这位秃顶、体丰、长髯的三朝老民,手握刻刀制砚时那种专注、天真、儒雅的骨相,应是非常入画的。若以疏简之笔作“冬心先生制砚图”,此中当有一二笔传神之处可观。齐白石也爱砚,但他的爱砚癖好被他的“爱石”之名所掩。因为天下哪个不知“三百石印富翁”!但他对砚有另一番的体悟。他在画上曾题“八砚楼头久别人”。从这七个字里可知老先生大概藏有八方得意的砚台,但他在作品里题上“八砚楼头久别人”,这就从砚里生发出一番别样的情趣。而且他在不同题材不同尺幅的作品上,不止一次地题这七个字,里边仿佛有凄美迷离的故事和人生秘密,这种别致的题跋,意味深长,妙不可言。齐白石就是齐白石,这就是他不同于别人的高妙之处。

“既耕春圃”之《人间岁月长》,主办方供图。

自古至今,世间不知有几多名砚。历经沧桑,尚存世间的名砚,未必都在“真正”的主人手里,这是令人无奈的。但,仔细想想,人来世间,人是客,物才是主。谁是真正的主人?谁都不是!世间之物都是过眼云烟!想到此处,此结岂不化为乌有?我有一方老砚,但不是什么名砚,论价值更值不了几个银子。这是块抄手砚,已有了包浆,很是可人。我常置之案头,画画倦了,抚摸把玩。

不知为什么,我摩挲把玩这方抄手砚时,就想到我的祖父,想到小时候我们家的菜园子,祖父在自己家的菜园子里耕云播雨,而我,寄居他乡,没有田亩,唯依赖于这方破砚为计。正如苏东坡所说,“我生无田食破砚。”我与祖父同是耕耘生涯,都可谓是“田舍郎”。只不过祖父是在菜园子里耕云播雨,而我是在这块破砚里劳作付出而已。

“林泉坐忘”之《大涤子观画图》,主办方供图。

祖父在菜园子里耕耘,首先要把土地养得肥沃,这种肥沃的土壤要施上不同的肥料才行。有了肥沃的土地,还要勤于打理。祖父深知“人勤地不懒”的道理,再好的土地,人若懒惰,地里照样是荒芜的。另外就是不违农时,遵循天地间的四时节序的变化规律,不然地里也会歉收的。我常想,祖父的耕耘生涯和我的砚田生涯,似乎是令人惊讶的相似。书画家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修养和积淀,这种修养是多方面的,需要走非常路,见非常人,读非常书。有了这种良好的修养,还要勤奋,“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说的就是勤能补拙,人的天才在勤奋里才能释放出异样的光彩。有了这两点,在艺术探索与追求中,还要遵循艺术的规律,不为外物所扰,不违良知,静心内求,其作品才能有超然尘外之境。

去年岁尾,我为友人画了一幅小品,画的就是我案头的那块老砚,画上我题了五个字“此物最磨人”。

《画余闲话》内文插图。

真的,人磨砚,砚也磨人。这方砚在主人日久天长的研磨中,渐渐地薄了,人也在岁月的打磨里不知不觉地渐渐老去。

整合/何安安

摘编作者/李学明

编辑/李永博

校对/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