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济南市莱芜区创新实施“中心+社区”文化书院建设运行机制

发布时间: 2025-04-19 11:31:00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9日讯如何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眼下,济南市莱芜区正创新实施“中心+社区”文化书院建设运行机制,不断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服务功能,统筹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打造“为民、惠民、便民、暖民”的文化服务综合体。

“线上+线下”推动阵地立体化。统筹区文明实践中心阵地资源建设中心文化书院。中心文化书院指导各街道(镇)、社区(村)文化书院建设,让群众不出社区(村)就可以享受到各种优质文化资源,真正实现“生活文化化、文化生活化”。线上依托新媒体客户端开设“文化书院”版块,集中展示各级文化书院建设情况。总结推广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典型案例,形成“箫韵传承”“六文化人”“非遗雅集”等一批文化书院品牌。线下统筹莱芜战役纪念馆、省工委旧址、709小三线纪念馆、汪洋台、莱东抗日纪念馆等,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游;统筹夹谷会盟遗址、齐长城遗址、嬴秦文化遗址、孔子观礼处等,开展传统文化研学游;统筹孟姜女博物馆、亓氏酱香源博物馆、南肠博物馆等5处国家级非遗、24处省级非遗保护点。

“业余+专业”推动师资均衡化。组建专业公益师资库。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各级文明单位、各文明校园、驻莱高校、老年大学、文联各协会、教培机构等专业师资力量的作用。探索专业公益讲学与美德信用积分相结合,拓宽积分应用场景,激励教师参与到各级文化书院教育教学中。组建业余低偿师资库。通过专家评审、居民推荐等方式,遴选有意愿、有能力的“五老人员”50名、社区达人650人、农技专家15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89人,通过开展“学、品、赏、做”等各类低偿体验服务,满足群众对多元文化产品的体验和享受。

“1+15+N”推动课程体系化。“1”是中心文化书院核心课程。积极承接省、市优质文化资源,将省、市文化书院建设通用教材作为核心课程。“15”是15个街道(镇)文化书院特色课程。在做好承接省、市、区优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各街道(镇)积极研发特色课程,充分展示莱芜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等系列有特色、有温度的精品课程。“N”是各社区(村)文化书院基础课程。创新探索社区文化书院“五色年华”全生命周期建设模式,深度统筹全生命阶段文化资源,优化项目供给,推动实现“青有所育、赤有所教、黄有所为、白有所成、玄有所乐”。青有所育,面向婴幼儿及家长群体开展科学育儿、亲子关系、家风家教等;赤有所教,面向少年群体,开展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黄有所为,面向青年群体,提供创新创业、职业技能、岗位培训等;白有所成,面向中年群体,提供健康生活、心理辅导、文化艺术等;玄有所乐,面向老年群体,提供琴棋书画、医疗保健、防诈防骗、隔辈教育等。

“云端+实践”推动服务多元化。拓展云端教学。在新媒体客户端开设“莱讲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云访谈、文明实践“站长有话说”、乡村人才事迹展播等版块。发挥应急广播体系1个区级平台、15个街镇平台、1032个终端平台作用,累计播放假期出游、防汛抗旱、移风易俗等内容6400余条。各级文化书院围绕重大活动、重要节庆日,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开展“我们的节日”“邻里文化节”“文明莱芜我先行”等主题实践活动455场次。发挥基层能人、好人模范作用,开设“其欣工作室”“云长调解室”“乡村V修站”“口镇大妈”等特色讲堂,让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结合不同年龄人群需求开展“五色年华”研学游25场次,让居民在“研与游”的过程中拓宽视野、陶冶情操。

“公益+市场化”推动运行常态化。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负责本级文化书院建设、运营和管理事宜。区级中心文化书院设院长1人,管理员8人,监督员1人,文化书院合伙人N名。街道(镇)、社区(村)文化书院建设运行机制参照中心书院模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各级文化书院建设,在非遗手造、技能实训、美育课程、养生体验等领域,开展“低偿+公益”服务模式,满足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莱芜新华书店与凤城街道吴花园社区合作举办首期儿童防诱拐主题公益绘本故事会,60余名儿童与家长共同参与故事分享、情景演绎等环节,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目前,在中心书院的指导下,街镇层面已建成凤城街道“老街坊书院”、雪野街道“长城书院”、牛泉镇“四邻书院”、茶业口镇“三尺书院”等6处,社区(村)层面已建成“伯箫书院”“孝德书院”“汶源书院”“垂杨书院”等11处。未来,济南市莱芜区将按照“建一个成一个”的原则,稳步推进、确保实效。

闪电新闻记者 耿欣 报道